第(1/3)页 为什么崇祯不大肆推广红笤也就是红薯? 首先是红薯不好吃。 好吃的烤红薯、地瓜干,本质上都是零食,不是主食。 如果把红薯当饭吃,那它无论是营养还是口感,都比不上其他主食。 长期食用红薯,很容易反酸,吃倒胃口。 红薯的蛋白质含量低,也缺乏糙米和小麦含有的一些维生素,长期食用会营养不良 其次是农民对种红薯的积极性不高。 现实世界的农民,不像网文中的老农那么“简单”,只要有口吃的,哪怕是猪食,都喜笑颜开,绝不造反。 农民不光要吃粮,还要穿衣、买盐、看病,以及攒老婆本,棺材本,以及儿子的老婆本。 这都得靠卖粮来实现,而能卖上价的,还得大米、小麦或者小米。 红薯这玩意,不仅不好吃,而且不耐储存,容易发霉,农民种出来怎么卖? 如果让老农顿顿红薯配红薯叶汤,这种生活他们还真不如揭竿而起。 最后从长远考虑,崇祯根本就不打算推广此类高产作物,至少不是现在。 通过屯田、高产作物,来解决黄土高原农牧混合带的生态崩溃问题,犹如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 从秦汉时期,为了拱卫边疆,就在边郡草原上大兴屯田。 结果开始时形势大好,毕竟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中国人而言,粮食多了,能养活的人也就多了,人口很自然的就提上去了。 但随着人口超出生态承载力,很快汉朝对于西北边境的掌控就不断衰落,到东汉末年,西北羌乱更是成为心腹大患。 虽然凉州三明对西羌用兵有一定成效,但是汉地仍然不断萎缩,等到西晋时秃树机能崛起,更是让晋朝心惊胆战。 明朝也是一样,本来在西北边境并没有那么多边镇,主要靠秦王、晋王两家镇守边陲。 结果靖难后藩王体系瓦解,明朝皇帝陆续在西北设立四座边镇,大兴屯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