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蓝水海军的基石!-《重生之动力时代》


    第(2/3)页

    以“远望”号测量船为例,虽然当时船舶专家许学彦完成过我国第一艘远洋货船“东风”号的设计任务,但那只不过是一艘散装货轮,船肚子里空荡荡的。而远洋测量船号称“海上科学城”,大量高精尖的监控、通信、气象设备都要装上船。这相当于将一个卫星射基地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布置的测控设备,全部搬进一艘不足4ooo平方米的船里,其难度不亚于将一幢大别墅里的家具全部塞进一辆轿车。绝对是在“螺丝壳里做道场”!

    不仅如此,还得考虑仪器间的电磁兼容问题,还得解决6用设备的“晕船”问题,其设计之难,技术含量之高,难于上青天。

    一型远洋海洋测量船,可不仅仅是一艘船。设计、制造过程极为复杂。

    远程导弹在空间运动中的跟踪测量对测量船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在浩瀚汹涌的海洋上,测量船要在最有效的十几分钟内锁定并跟着以第一或第二宇宙度飞行的目标绝非易事。船舶稍有摇摆,跟着的目标就会稍纵即逝。这对船只的稳定性提出了乎寻常的要求。

    另外,雷达测距的时候,距离测算要以雷达天线的基准平台为原点,原点不平,角度就不准,角度不准,距离就不准,距离不准,定位就不准,定位不准,制导就不准,制导不准,导弹就没法打准……这就像是一串多米诺骨牌,不平的后果是毁灭性的!

    找平,在6地上好办。但船在海上海风吹着,海浪拍打着,是不停晃悠着的一个平台,这就相当难办了。而且还晃悠得没有规律。这是最要命的!(有规律的误差,可以视为系统误差,是可以修正的)

    另外,一艘船舶在波浪中航行时,船体会产生纵向微小的挠曲变形。这同样会给测量造成很大的误差。为此,一方面要从船体结构设计和布局上采取特殊措施,在不增加船体钢材重量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大船体的刚度,以减小船体在波浪中的变形量。另一方面要在船上设置光学挠曲变形测量装置,将不可避免的剩余变形量测出加以修正,输入中心计算机,使精密测量设备处的船体变形量控制在使用要求之内。

    举一个例子,“远望”号就像是一把漂浮在水面上的量天尺,它要量上万公里,最后准确定位到一个点上,不能出一星半点的差错。木工做家具,误差几个毫米没什么事,但射导弹和卫星是绝对不行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偏上几毫米,打出去就不知道落在谁家的后花园里了。

    当今世界上能造出如此精准“尺子”的国家屈指可数。而现在,华夏已经拥有三艘“远望”级测量船!

    远望号的成功航,标志着华夏正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可以**建造专业化、远洋化、综合化电子船的国家之一。

    在未来,它的每一次出海,都将与华夏的航天事业和国防事业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只要出现在某个海域,就说明华夏的某个新工程进入实验阶段,说明华夏要在某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

    远洋测量船队从论证到成功,奋战了十三个春秋,1979年年底,以“远望号”主测量船为核心的远洋测量船队胜利竣工。

    “远望号”是华夏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一代综合性海上活动跟踪测量站,其续航能力大,抗风及耐波性能强,船上使用的电力相当于一个三十万人口城市的日常生活用电。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