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0章 女儿会(二)-《希望与图腾》
第(3/3)页
“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落地,姑娘要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罗叔叔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六月六日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古代称‘回星节’,它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明。’
“节庆期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仪式和游乐方式,但点燃火把这一点是毫无例外的。节日之夜,村村寨寨处处火把灿烂,又如繁星降地,令人眼花缭乱;大小山寨歌舞狂欢,热闹非凡,常常通宵达旦。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更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纳西族传说,玉帝嫉妒人间的美好生活,命掌火天神去人间放火,天神不忍毁灭人间,于六月六日这天开始教人们连点三夜火把,以瞒过玉帝。火把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保全人间的天神而流传下来的。
“而撒尼人说,天上阿育神把五谷撒到地上,人间丰衣足食。天王对此不满,派大力神去毁坏庄稼。英雄朵阿惹与大力神摔跤而获胜,大力神撒下香炉灰,变成各种害虫,人们于六月六日便点火来趋害虫。于是便有了六月六的火把节。
“拉祜人说,世上出了专吃人眼的恶人,善人用蜂蜡裹羊角,点上火,找到恶人,并在六月二十四日制服了他。于是人们便定这一天为火把节。
“撒梅人说,在保卫撒梅人家园的战斗中,撒梅王被入侵部落的人杀死,点火是为了寻找他的灵魂。
“傈僳族的传说更有趣:诸葛亮南征到维西,帮助百姓开田种稻,派兵回四川运稻种。路上遇猛虎、瘴气,老百姓点火驱散瘴气,赶走猛虎,于六月二十四日接回运稻的士兵,后来这天就定为火把节。
“这种种美丽的传说,就像火把节本身那样丰富多彩。”
罗叔叔说道:“‘六月六’节在布衣族已有悠久的历史。据清乾隆年晨李节昌纂的《南龙志/地理志》记载:‘六月六栽秧已毕,其宰分食如三月然,呼为六月六。汉语曰过六月六也。其用意无非禳灾祈祷,预祝五谷丰盈’。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