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大移民-《要塞之贼主天下》


    第(2/3)页

    若是移民的话,一般原则是从人口稠密区往人口稀薄去移民。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运动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搞得强制性大移民活动。

    明朝初年,因为连年战乱,许多地方百姓非死即逃,导致了大量的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导致了有官无民的怪相。

    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战争过后,凤阳的人口锐减到每平方公里仅仅五个人,许多地方一眼望去都是荒草荆棘,走上几天路看不到一个人。

    翻开《明史》会发现这种现象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比比皆是。

    以繁荣著称的扬州,到龙凤三年(公元1357年)的时候,城中居民仅余十八家。洪武元年,徐达率师北伐,路过河北,发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洪武初年,济南知府陈修上奏“北方郡县,近城之地多荒芜”。河南卫辉府在洪武三年时,“土著不满百,井闾萧然”。

    直到洪武十五年,仍然有官员上奏时说:“中原为天下腹心,膏腴之地,因人力不至,久致荒芜。”

    因此朱元璋在圣旨中说:“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土辟,户口增,此中原之急务。”

    面对这种情况,朱元璋动用行政力量,组织了人类史上最大的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

    朱元璋一共组织移民1340万人,占全国当时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在中国史,在人类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愧树。”在如今华北平原的的大部分地区,流传着大愧树的传说。这个听起来有点离奇的传说凸显了朱元璋移民的力度之大,措施之严密乃至严酷。

    心思缜密的朱元璋对移民组织得很成功。他居高临下,根据各地的人口密度,确定迁出地,迁入地,由各级官员组织护送,并且发给迁移人口一定量的种子,粮食和农具,以使他们在到达新地区之后能够迅速扎下根来,安居乐业。

    从历史作用来说,这次大移民活动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计划周密,组织有序,措施得力,可圈可点。

    但是从北迁移百姓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大迁移却是充满了悲苦和辛酸血泪。

    民间传说,当时为了防止人们在半路逃归,没登记一人,便在其脚小脚趾上割一道小口子,所以山西移民多为小趾重甲;一路上长绳捆绑,官兵用刀枪威逼着押解上路。

    因此人们都养成了背着手走路的习惯,连小便都要报告长官,由士兵解开手,才能方便。所以华北各地,都把上厕所叫做解手。

    朱元璋的风格一向强硬霸气,无论是做任何事情都是一贯如此。这次的大移民是强制性的,谁搬谁不搬,搬多远,搬到哪里,都有官府一手划定。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照样得执行,老百姓一点发言权和知情权都没有。

    山西历来富庶,兵乱较少,所以人口在战乱中损失不多,因此成了最大的人口迁出地。如今华北,西北,甚至山东,安徽等地的百姓祖上很多都是来自山西。

    这样的强制性搬迁,必然会使得许多老弱病残幼的百姓倒在了迁徙途中。因此对于朝廷,对于历史来说是大好事,但是对于这些被强制搬迁的百姓们来说却是斑斑血泪经历。

    江川对这一段历史前世读书的时候是有所了解的。但是不过是作为一个久远的历史看客,心中只是哦了一声,发一声原来如此的感叹而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