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新宫设计-《大唐攻略指南》


    第(2/3)页

    完成钱币铸造任务,李恪开始设计大明宫,阎立本还真是头铁,一点也没有妥协的意思,李恪不打算等了,里面宫殿如何先不说,先把地盘圈出来宫墙修好。

    大唐的殿阁设计自有法度,阎立本不干,不是还有宇文家的那个谁来着嘛,人家也造过两个大城,基本的经验还是有的,他还真以为没有张屠户就吃带毛猪了。

    外墙设计李恪打算使用棱堡工艺,因为在长安城外,所以修的又要高大防御属性也要强。

    李渊在的时候其实大明宫选址已经完成了,就在长安东北的龙首原上,不过李恪对这个大小不是太满意,以后李世民住过之后自己也要住的,自然是越大越好。

    而且新建一个大明宫,那太极宫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啊?总不能新的有了旧的就不用了吧?就算给其他人用,那其他人住着也会不舒服。

    唐长安为隋朝大兴城继承而来。隋朝为何选址这里。

    大兴城东隅。临近浐灞二水,这里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高起,趋近白鹿原台地,多条浐灞支流将用地切分为南北向条带形态,不适宜大规模建设,再向东则临近秦东陵陵园、始皇陵及汉霸陵等,没有可供建设的整块用地。

    大兴城西隅。近郊微地形起伏较大,水系密集,有太平河、檀峪河、涝河、甘河、苍龙河等,是上林苑的中心地区。这里历史悠久、文脉深厚、水网丰富、地势相对低洼,包括秦阿房宫、西周丰镐二京及昆明池旧址。后秦姚兴曾在这一带的沣河上建设了一个称为「秦渡」的渡口,公元399年,法显一行就从此处西渡沣河,前往天竺取经。两年后,姚兴又在此迎接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渡沣入城,在长安传授佛教。自秦至唐末1000余年间,今户县及长安县西北一带一直是王朝苑囿之所在,缺少地势高亢的大片地块,不适宜于大规模城市建设。

    大兴城南隅。向南地势渐高起伏愈加剧烈。自北向南有乐游原、凤栖原-少陵原(汉以前称鸿固原)、神禾原等,还有秦二世陵、汉杜陵及许多前朝离宫别馆旧址。凤栖原-少陵原立于浐水和潏河之间,传说曾为周杜伯国所在,秦设杜县于此,汉改为杜陵

    县。其位于大兴城正南,山形宽厚高畅、地望显赫,周秦汉以来既是帝王将相和皇后妃嫔的绝好兆域,也是王公贵族欣赏自然、观山望城的理想之地,还是佛徒僧侣远离尘嚣、静心修道的上佳场所。多年来这里先后发现了数百座周秦汉墓葬,包括秦皇子墓、汉宣帝杜陵及其许皇后陵等。凤栖原-少陵原还有韦曲、杜曲、王曲、郭杜等古镇,属上林苑范围,秦汉故事遍布各处。亦非适宜筑城之地。

    大兴城北隅。近郊存在大量汉墓群,且此处为龙首原北坡,龙首原与渭河之间地势明显呈南高北低走向,易受渭河洪水侵袭。这里有秦汉离宫存在,是皇家苑囿的理想用地。跨过渭河则是秦咸阳主城区,还有大量汉墓及其陵邑。因此大兴城北侧亦无法作为都城选址。

    所以人家当时就是不得已而为之,故而太极宫就在整个长安城地势最洼的地方。
    第(2/3)页